Studio Press

Just another Blogger Blog

ad

弥尔顿《失明抒怀》赏析--写给初读者

约翰·弥尔顿(1608 - 1674) 英国诗人。生于伦敦,父亲为公证人。1625-1632年就读剑桥大学。1638年赴意大利旅行,次年为投身清教徒的斗争而回国。他站在清教徒一边,写出一系列散文小册子参加宗教论战,坚决反对王朝复辟。因劳累过度,1651年双目失明。1660年5月被复辟王朝投入监狱,但很快获释。从此专心写作,完成了3部取材《圣经》的长诗:《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
这是弥尔顿完全失明以后写的一首十四行诗。那一年诗人大概44岁,正值年富力强、才华横溢。此时的弥尔顿经历了丧妻之痛和来自保皇派论敌的恶毒攻击,却又要面对失明这样的飞来横祸,我们难以想像这对诗人意味着什么,在那段时间里诗人又是如何对抗内心的煎熬,这首诗给了我们一把解开谜团的钥匙。
全诗十四行,前六行是一个长句分行而成,一句穿越数行,一气呵成,利于抒发面对失明的惆怅和对生命的疑惑。壮年失明,面对漆黑一片的茫茫世界,自己的才能就无法得到施展。他用了圣经上著名的泰伦特的典故,泰伦特(Talant)是古希伯莱人计算银子的单位。《新约·马太福音》(25:14—30),有一个主人出门远行,走前交给他三个仆人中的一个仆人一个泰伦特,但那个仆人却挖了个洞,把泰伦特藏在里面,未能用之获利,因此受到归来的主人严厉斥责。弥尔顿先用泰伦特来指自己的“光明”,后面又用来指自己的文学才能。弥尔顿认为,正如钱财必须加以充分利用,不可像守财奴那样埋在地下,他也必须充分施展才能,否则同样会受到主人(上帝)的严厉斥责。失去光明就意味着失去施展才能的机会,也就意味着人生也许从此碌碌无为,空负一腔报国热情,诗人害怕这样生命结束时就象那个仆人一样得不到主人(上帝)宽容。
后八句写诗人与“忍耐”对话,用“忍耐”来压制自己的焦虑和苦闷,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终于说服自己只要能够坚定不移侍奉主人(上帝),那就和不停地翻越苍山大地的天使们没有什么区别,只要忠于信仰,坚韧不拔,以个人的勇气与毅力顽强地生存,这就是一个人生存的价值,也是上帝认可的价值。在这里诗人不但完全得到了自我宽慰,而且在精神上战胜了面前的灾难。
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并不是面对灾难的沮丧和无望,为了战胜自身的不幸和敌人的攻击,他坚强地面对自己失明的痛苦。每个人都会面对人生的艰难坎坷,当我们沮丧气馁时,不妨读读这首诗,从弥尔顿那里汲取在逆境中顽强面对波折困苦的坚韧意志和对信仰的坚定不移的精神。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