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udio Press

Just another Blogger Blog

ad

从“剃头令”讲起

近日,虹桥职业技术学校为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生统一发型的事件在乐清市引起争议,我有幸看到了一篇尚未发出的相关报道,其措辞与网络上对吴江青云中学为学生统一发型事件的报道几乎一模一样。我不想去猜测作者在行文上是否有抄袭的嫌疑,也不想为这件事去辩护。但我个人对这件事很有些看法,将它们写下来,与从事新闻工作的人们和从事教育的人们探讨一下。

首先,说说新闻稿。新闻应该报道事实,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我想这一点没有人会反对,我不反对报道新闻有自己的立场和看法,然而这应该是在新闻得到客观的报道之后。就新闻而言,我不喜欢类似毛泽东《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样的新闻稿,那是在特殊年代的写法,与其说是新闻稿,不如说是战斗檄文。今天,我们的社会已经不可逆转进步到了重视公民个人权利的时代。对吴江中学为学生统一发型的事件的报道上,作者的措辞是很值得商榷的:”近日,苏州吴江青云中学颁布了一项‘剃头令’,校内所有‘不合格发型’的学生必须按照标准统一发型。该令发布后,学校特意邀请了校外的理发师来校操刀,200多名男生因此而修理了发型。”请注意,作者使用了“颁布”、“剃头令”、“操刀”一类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让人想起一副对联:“问天下头颅几许,看老夫手段如何”。我们新闻记者在维护学生权利的同时,却没有注意自己用词的分寸,这样的新闻稿,看上去维护了学生的权利,其实却是在践踏自己所要维护的东西,因为我们也在蔑视别人的权利。以自己的观点影响了读者对事实的获知,对新闻当事者不公,也是对新闻读者的不负责任。我不反对记者有自己的立场和视角,那可以放在客观报道新闻之后,把道理讲清楚,哪怕是挖苦讽刺我也绝不反对。

其次,关于统一发型,现在学校里一些学生模仿自己的偶像将头发理成大人们眼中的奇头怪发,家长们看着难受,学校也认为不符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我注意到网络上的几种观点,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认为这剥夺了孩子的自由选择权;其二是认为统一剃头、统一发型有利于学校的管理;当然还有所谓的专家发表一些不痛不痒的论点,总的来说就是认为不应该留怪发,但学校应该加以引导,不应该用强制手段云云。
网络上赞成第一种观点的人居多,有人甚至把这种做法和满清时“留发不留头”的做法联系在一起,很有些动感情的意思。我想请你们想想,如果是成年人,在别的场合,比如演艺圈,而不是学校,这件事会引起争议么?毫无疑问,个人的选择应该尊重,别的话都是多于的。倘若这是在职场,比如被统一发型的是上海锦江饭店的员工,你们还会要求饭店管理层要尊重员工个人的选择么?重点是,这件事发生在学校,每一个学生都有被尊重的权利,学校却有教育学生管理学生的责任。重点中的重点是,学校不但要面对单个学生,它还需要面对其他的学生,同时还要贯彻国家的教育政策,这就让学校左右为难。“聪明”的学校的做法是沉默,既不赞成也不反对,免去很多麻烦。其实统一发型事件是小事,其背后隐藏的是个别学生所向往的生活方式与以传统价值观为代表的主流价值观的冲突,学校真正要面对的是这个问题,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尊重学生。然而尊重学生就是简单的视而不见么?至少我们要帮助这些学生了解自己可能还很模糊的这种向往,是不是自己真的想要的。绝不能仅仅处理了发型问题或包容了发型问题就罢手。

赞成第二种观点的人更要不得。大到国家、政府,小到一个学校,都不应该仅仅为了自己管理上的方便忽视了“人”。我曾经见过一些很可笑的举动:口里喊着“人本主义”,做起事来却动不动一刀切。有统一发型做法的学校也并不全是为了管理方便的,因为这种做法得到了大多数家长的拥护,这背后有其深刻的原因,这里不想就这个问题深入探讨下去。我认为,只是为了管理方便而采取这项做法的动机,可以叫“其心可诛”,学校绝不应该为了方便去统一学生的发型,要知道每一个教育举措都深深地影响一些学生的一生。

看起来我的观点和所谓专家们的意见是如此的相似。我在一线教书,深深地体会到德育工作的困难,在方式的选择上讲起来如此容易,做起来那却是非常艰难。至少我接触过个别学生,面对错误,动辄以自杀相威胁,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在现在安全工作受到如此强调的今天,从事德育工作,真可谓是步履维艰,尤其是当我们遇上单亲家庭或隔代教育的问题学生。然而学校又不能没有纪律,学生也不能不给于一定的挫折教育,一个没有责任感、不懂的纪律、难以经受挫折的学生,他的一生是不会幸福的。专家们是不是应该多到一线指导工作,让我们的德育真正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一个75年生人的尴尬--献给我的同龄人

受着革命教育,却要面对市场经济;开始自己掏钱上大学,却要“自主择业”;为“居民户口”在学校里熬油灯,拿到了却马上一文不值;享受不到“单位分房”,却又不能集资建房;一切都要自己创造,却面临货币迅速贬值;传统超不过60年代生人,前卫超不过80年生人,遑论90生人。这是在变化中生长的一代,是忙于应付变化的一代,是作为体制的实验品一代,被前辈和后辈都鄙视的一代。
所幸我们没有丧失责任感,所幸我们没有失去原则,所幸我们还没有失去传统,所幸我们还有方向,我们还可以向前辈和后辈勇敢的宣布:我们是可以承担社会的建设主力的一代。
呵呵,也许是自我安慰吧。